1. 首页
  2. 新闻动态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新闻动态

走在乡间和学校之间的求学路——一个法科研究生的商洛市乡村治理调研侧记

  • 来源:法律硕士教育学院
  • 发布者:法律硕士教育学院01
  • 浏览量:

走在乡间和学校之间的求学路

——一个法科研究生的商洛市乡村治理调研侧记

2021年4月,正值习近平提出“小木耳、大产业”一周年之际,乡村振兴促进法即将实施。长期关注乡村治理,参与全国人大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杨静老师组织了针对陕西全境的乡村治理调研活动。因为时间原因,我同三位本科的同学跟随学院杨静老师赴商洛市这一站进行乡村治理情况调研,四天的时间里,我们先后走访、考察了商洛市农业农村局、麻街镇木耳种植示范园、三岔河镇、柞水县金米现代农业园区等商洛市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区,通过座谈、采访、查阅资料等形式获得了商洛市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作为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研究生,我在本次调研中主要负责图文记录,从中学到了很多,感触颇深。

调研心得:

第一,提前规划,灵活应对。调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是调研本身的问题,比如没有充分利用调研的机会,导致样本不足,资料不完整,有时是调研本身以外的问题,比如天气、地理条件等导致的计划突变等等,这就要求一来在调研之前做好计划,二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灵活处置。另外还涉及到调研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协调变通等环节,都会影响到调研活动的成功过与否,好在我们的这次调研很顺利,并没有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主要得益于杨老师在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

第二,及时归纳,头脑风暴。每天的调研结束之后,晚上杨老师会带着我们在房间讨论,一来是总结今天的工作,趁着热乎劲把一天的工作回忆一下,形成记录;二来是头脑风暴分析在白天的调研中看到的问题以及个人的感受,这很有用,比如通过我们的调研和讨论,我们初步认识到商洛市的农村产业种类很全,包括木耳、菌类、冷水鱼类,传统农业等,但是存在着规模不大、深度不够、品牌构建不成熟、影响力不足等诸多限制,在初期的调研中看到了这些问题,在后面的研究论证等阶段才可以深入挖掘并提出对策。

第三,务必真实,遵守规范。杨老师在调研过程中强调,对调研活动的记录和资料的收集一定要保持真实性,这是决定我们最终的调研成果能否实际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还要尽量做到记录的全面,很多时候调研都是一次性的,获得的资料和数据也很难再次取得,所以在调研中要尽量做到精确和全面。

调研感受:

第一,深入基层,拓宽视野。杨老师说过,社会治理是为国育才的一个研究方向,这一点我感触很深,通过参加这次的调研活动,我得以深入基层,了解乡村治理一线实际情况。进入基层、深入一线,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在进行学习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之前很缺乏这样的机会。这次的调研,让我看到了广大基层群众,广阔农村土地上的现实情况,感觉到了脱贫攻坚一线地区老百姓生活的艰难,触动很大,也感受到了基层工作者的不易,让我更坚定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决心,对我之后的学习科研帮助很大。

第二,了解方法,益于科研。本次调研活动让我学习到了不同的调研方式在不同场景下的运用。在商洛市农业农村局,我们采用了座谈的形式,在同相关方面领导同志的座谈座谈中,了解到了商洛市乡村治理的总体布局和宏观情况,也为我们之后的调研活动安排提供了思路;在三岔河镇及其他基层单位,我们采取了参观和采访的方法,了解到了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也看到了真实的农村现状;在金水村这样一个木耳产业相对完善的产业园区,我们查阅了园区的相关制度文件和发展规划文件,对其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针对不同的场景,运用不同的调研方式,也是本次调研活动圆满完成条件之一。

第三,提升自我,感谢帮助。对我个人而言,本次调研让我了解了调研的基本过程和形式,看到了广大基层现状,也让我看到了国家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上付出的努力,对我日后的学习、科研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感谢杨静老师给我们这样的机会,也感谢在调研中给予我们帮助的基层工作者们,也感谢善良的广大基层群众对我们的理解、包容和帮助!

                                           ——法治、法硕学院 李佳祥